监管引导银行负债端利率下降 智能存款再度被“围剿”

在贷款端利率下行的同时,监管也将引导银行负债端利率下降。近期,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对新快报记者称,央行已经向各家银行下发《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并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下称“自律机制”)管理范围。这意味着,未来市场将不存在挂挡计息的智能存款、高息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去年,监管曾多次发文和检查,要求各家银行逐步清理智能存款产品,排查假结构性存款。

智能存款再度被“围剿”

“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这是一般智能存款的运营模式,如某一智能存款产品,靠档计息的话,持有30天利率达4.1%,持有一年则利率为4.2%,而满5年则可以达到最高档利率4.5%。

对于大多智能存款产品而言,由于兼顾了金融工具“安全、流动性、收益”的三原则,自2018年推出以来备受欢迎。但是,这类创新存款产品在套利方面存在问题,自2018年底开始,监管层就多次出手整顿智能存款产品。去年底,有银行明确收到监管通知,对这类产品下了“通牒”。“要求我们暂停新增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产品余额和新增客户。在2020年年底之前,要压价这类产品余额到0。”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本次《通知》中,再次提及要求这类创新产品整改。

新快报记者发现,不少民营银行智能存款产品均已下线。去年底,京东金融以及富民银行、达州银行等均有诸多智能存款产品在售,但昨日新快报记者再次查询,发现这些智能存款产品早已下架。

记者还发现,虽然智能存款产品被监管,但仍有银行在定期存款中创新地加入了转让功能。如众邦银行3年存款产品,利率为4%,就有转让功能,转让成功后将按照4%计算实际持有天数的利息。

结构性存款将纳入自律机制

与智能存款产品一样,结构性存款也是各家银行揽储的“利器”,尤其是资管新规后,成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2018年前后“假结构存款”充斥市场。据悉,这类“假结构”要么是通过产品设计方式将其设计为纯固定收益产品,要么将嵌入结构性存款的衍生品工具设置不可能执行的条件,导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被触发,产品本身与衍生品的真实挂钩令人存疑。

去年以来,监管也曾多次排查“假结构存款”。2019年10月18日,银保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对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资质门槛、宣传文本、第三方代销渠道等进行规范。

但实际上,结构性存款产品仍游离在监管之外。虽然2015年我国实行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名义上放开了存款利率浮动空间,但目前由央行主导的自律机制对存款定价起到实质约束作用。而创新性存款如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创新存款产品,并没有受到自律机制约束,可以理解这类产品的利率上线游离在监管之外。因此《通知》中表示,结构性存款的保底收益率将纳入自律机制。这也就意味着结构性存款“存款+期权”中的存款利率将被自律机制监控,防止利率过高。

监管将降低存款成本

“意料之中。”对于《通知》内容业内人士如此对新快报记者说。在当前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大背景下,如果各家银行仍然通过各种花样百出的存款创新开打“揽储之战”,这种无序竞争最终将不利于商业银行整个行业的未来长远、稳定发展。

从短期来看,此举能稳定银行存款成本、结束不正当存款竞争局面。中信证券研报分析认为,从长期来,央行将引导存款成本下行。尤其是负债成本管控,将成为兼顾降低融资成本和确保金融系统稳定的关键。根据中信证券研报,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零售存款81.3亿元,其中活期和定期存款分别不到30亿元,结构性存款为4.2亿元,智能存款、通知存款等其他存款则为17.9亿元。

这从近期监管多次表态中可以窥探一二,今年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存款基准利率是我国利率体系的“压舱石”,将长期保留,未来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部署,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基本面情况,适时适度进行调整。“这也暗含了相关政策操作可能。”中信证券研报认为。

 

关键词: